新浪公益

“建业”25年 胡葆森的寻与守

中国慈善家

关注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将被命名“92派”的企业家们多数还在机关大院里读写公文,摩拳擦掌地等待时机。胡葆森在香港做进出口贸易厉兵秣马已近十年,造访过六十多个国家,并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中不断理解、尝试与寻找。

受“邓小平92南巡”影响,大批体制内精英下海创业,形成“92派”。他们马不停蹄,一路高歌猛进,要走出国门、冲出亚洲,甚至进军世界。胡葆森却归乡河南,“建业”25年,深扎稳守,根繁不移,将自己变成了一张代表河南企业家的名片。

2011年,他发起成立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本源基金会”),希望能“寻本守源”。河南是他“本源”,也被他视为标的。无论是商业追寻,抑或文化追求上的固守,中原都是胡葆森不肯离开的一片土地。

寻路

胡葆森生于河南濮阳,家住县政府家属院。上学住校,赶上“三年灾害”,胡葆森不好意思搞特殊化,只能跟同学一块吃窝头。学校的窝头一成面、九成糠,炊事员用手捧过来,胡葆森用碗去接,“根本粘不住”。

“在学校吃不饱,我6岁就得了肾炎,饿出来的,因为没有馒头。”胡葆森告诉《中国慈善家》。

1966年,胡葆森上小学五年级,遭遇文革浩劫,离开学校。1969年复课返校,直接进入中学,后又在原籍插队劳动。1976年,他告别生活21年的县城,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被推荐进入郑州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至此,才有了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

“这个名额一开始也不是我的,阴差阳错,原来那个人没上成,换成了我。所以我还是很幸运,上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专业。”

当时,很多部委翻译人员被下放到河南,进入郑州大学执教,胡葆森因此得到了水平较高的英语训练。1979年毕业时,听、说、读、写、译均已掌握自如,胡葆森被分配到中国纺织进出口公司河南分公司工作,在1980年的全国外贸系统业务员外语测试中,考取了河南省第一名。

大学毕业后,胡葆森获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委派,代表省外贸赴香港参与成立进出口贸易机构,自1982年开始,他在香港工作近十年之久。

到香港之前,胡葆森对香港社会的认知主要来自两部港产电影。1982年7月1日,胡葆森带着组织的重托,双脚踏上另一套社会体制,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直接触碰市场经济,除了感受到制度、文化的冲击,还有无处不在的“矮人一头”。

胡葆森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身在异地,中国贫弱或强大,直接影响着他对周遭气氛的观感。不只是与外国人接触,即便港英当局下的警察乃至街边摊贩,他常能感受到对方态度的不平等。

“祖国如果很穷,你走到哪,受到的待遇好不到哪去。反过来讲,作为美国人,走到哪,他还是有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那种底气。当然美国现在树敌过多。”

1984年前后,胡葆森开始陪同河南省相关领导出访国外。自我介绍时,“I am from China”和“我从香港来”,得到的反馈往往是不同的目光。直到90年代,这种因贫穷而产生的自卑感也并未消除。

1987年,胡葆森赴日本冲绳。当时,中国赴日本冲绳的代表团很少。冲绳当地一份报纸用了近三分之一版面报道此次访问,刊登了胡葆森身着西装的照片。中国开放贸易,来了穿西装的中国人,这对当地人来说,是件新鲜事。

“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这三十年中的变化,我应该算是一个很有资格的见证者,我见证了全世界对中国开放前后态度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

在香港,胡葆森先后出任中原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助理总经理,中原国际经济贸易公司附属公司国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后分别于中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原海外发展总公司担任助理总经理及总经理。1991年年末,他在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下辞去公职,在香港创立建业(香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经营房地产业务。

在此过程中,胡葆森摸索和思考着市场经济形态,为企业未来发展寻找道路。与此同时,在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与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汇的地方,他也不断对比着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趋同。这些都促使他回到河南,并扎根河南。

守故土

在香港,胡葆森取得了永久居留权。创立建业(香港)发展有限公司一年后,1992年5月,胡葆森以港商身份回到河南郑州,成立“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这一年,原国家物资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田源下海,创办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原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所办主任郭凡生创办“慧聪网”;原山东省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朱新礼辞职下海创办“汇源”……多年以后,同样在邓小平“92南巡”和“两个文件”影响下走出体制创业的陈东升,将这批下海的体制内精英命名为“92派”。

早在1987年,深圳出现了中国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房地产业务空前发展,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商品房已经开始广泛推向社会。在内陆河南,胡葆森创立的“建业”是首家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

1999年,胡葆森、王石、冯仑共同成立组建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被称为“中国地产三剑客”。2000年,胡葆森将公司更名为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并决意固守河南。在胡葆森看来,走出河南,企业成长会更快一些,但他认为这不是企业家的全部。

“要论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贡献,走出去未必就是好,这是价值观决定的。”

2002年开始,建业正式实施固守河南战略,这不免会与很多创收机会擦肩而过。从商业语境出发,“造福河南”与“困于一隅”恐怕只是角度不同的两种表述。起初,企业里也有反对声音,有牢骚和不满,胡葆森虽听不到,但感受得到。这没能影响他的战略。

他清楚,作为企业决策者,首先要对股东、员工甚至员工家庭负责。要坚守价值观,前提是要用业绩说话。

建业在河南业务规模逐渐扩大,2008年,建业登陆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此后,企业中反对“固守河南”的声音逐渐消失。

“我们比别的企业难在什么地方?我们有双重追求,社会价值跟经济价值都要去追求。可喜的是,我们一直没离开河南,过去十年中,建业也一直在百强企业里面,准确讲,综合实力我们一直在前三十强,而且我们还有信心走下去。”

胡葆森说,建业要做中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推动者。2005年,他给自己定了四个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高度统一,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高度统一,战略目标和执行过程高度统一。

“我们希望用 15年20年去实现这一目标。我觉得这四个高度统一是检验一个普通企业和一个伟大企业的一个标准。赚钱很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但未必是伟大的企业。成功是伟大的前提,但伟大不是成功的彼岸。”

固本源

建业集团的会所里,有一张大书案,案上陈设文房用具,毡布满是墨迹,胡葆森时常在此挥毫。

2017 年8月,胡葆森手书“弘道养正”四个大字,在一次在线慈善拍卖活动中由媒体人李耀东拍得,筹集善款8万元。

因年少遭遇暴戾时代,胡葆森并未接受完整系统的教育,更少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但毕竟生长于汉文化发祥地,不免受到熏染。小学时,他因毛笔字写得好,常被革命干部叫去帮忙抄写大字报,在“批孔”的内容里找到“仁义礼智信”。高中一年级,他幸运地得到一本《朱子治家格言》,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施惠莫念,受恩莫忘”、“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等句熟记于心。

类似这些非正常情势下获取的传统文化知识,零零碎碎地拼凑成了胡葆森的文化底色。

1989年,《菜根谭》在日本畅销,复而引起国内读者关注,胡葆森才得了此书,“从中窥见中华国学文化精粹零星的流露”。

作为92派企业家,胡葆森是在变局中求新的成功者,但在文化追求上,他至今抱持着一些守旧的信条。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他怕戴上“慈善家”的帽子,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强调“我做的是公益,不是慈善。”

自系统介入公益以来,胡葆森以及建业的主要公益支出都落地在河南,且集中于文化、教育以及体育方面。

2010年,胡葆森以个人名义捐款人民币2300万,建立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该馆建筑面积 2.1万平方米,阅览座位1500个,2014年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是河南省唯一一家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截至2016年年底,纸质文献入藏8.4万册,馆藏总量累计32万册,到馆读者超百万人次。

2011年,胡葆森以个人名义发起成立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2016年,他向郑州大学捐赠1亿元,设立“本源教育发展基金”,支持母校人才培养。同年9月,建业集团与河南慈善总会签署5年捐赠协议,捐赠总额7.5亿元,成立河南建业体育事业发展基金。

本源基金会成立之后,胡葆森以个人名义进行的公益支出和参与都由该基金会承载运作,但是胡葆森分得很清楚,“比如郑州大学这笔捐款,就是用郑州大学校友身份,没让企业出钱。对河南省慈善总会的捐赠则是企业出资,由公益事业部门来做。”

创立本源基金会,是基于他对“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价值认同,他希望能借此基金会,聚焦社区和家庭,推动人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胡葆森觉得时代风气不良,人心不古。见到网上讨论“喜儿是否该嫁给黄世仁”“邱少云该不该忍痛浴火”等话题,他觉得不可理喻。

“伦理道德标准比较模糊,至少在很多层面是模糊的,说明这个社会的趋向出问题了。我认为得让孩子们从小有是非观,这是最起码的。”

本源基金会筹备过程中,胡葆森与现任基金会秘书长杨冰聊了一年之久,“最后确定在社区做儿童教育,以国学教育为基本素材,但不是说把国学全套搬来,而是把那些最精华的、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传承给儿童。”

除2016年向郑州大学捐赠设立的本源教育发展基金之外,本源基金会运作近7年,发展出了四大项目,分别是社区书院、乡村书馆、青年养成计划以及河南省少儿图书馆项目。

本源社区书院现已有2家投入运行,另有3家处于筹备阶段。胡葆森希望至少把社区书院开到一百个。

本源社区书院现已有两家投入运行,另有3家处于筹备阶段。最早一家于2012 年开馆,5年中,累计到访超过2万人,会员近1万人,开设百余门课程,学员累计2000人。书院平均每年开展50场公益人文互动,志愿者近2000人。

“我是希望至少能把社区书院开到一百个,我没有作为硬性指标下给秘书处,争取十年或二十年后,在河南这块土地上,每个县城有那么一两家书院,算起来可能还不止一百个。”胡葆森说。

杨冰说,因为本源基金会的尝试缺少先例可循,因此自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是边做边摸索。“胡总(胡葆森)知道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他也愿意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基金会慢慢去成长,并不急于要看到规模化。”

除关注城市社区外,本源基金会还进入乡村建设乡村书院,目前有2家乡村书院,分别于2015年、2016年先后投入运营,藏书总数超过6000册。除在学校增设开展日常阅读课程外,2014年以来,还组办了乡村夏令营、乡村教师培训、校内阅读活动、志愿者及义教活动等十数次,参与学员超过2000人。

杨冰说,本源基金会希望在河南培养公益人才,本源青年养成计划自本源基金会成立起便随之启动,至今运作7年,开展青年人文训练营、讲座、展览、读书会等活动,参与者近2000人。“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个师训营,做教师培训。全国范围内,这个行业都缺师资,管理团队也缺。”

跟建业一样,本源基金会未来的主战场仍旧在河南,胡葆森并没有要走出去发展项目的打算。而杨冰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本源基金会探索了不少成功模式。”杨冰说,“虽然我们的项目主要立足在河南,但我们探索的经验和模式可以走出去。”

今年是建业创立25周年,胡葆森对建业的发展很乐观,他相信再过五年,建业会进入一个更稳定、更快的发展期,届时,他会从企业转型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本源基金会。“快的话也就三年。”

胡葆森说,他的女儿不想做企业接班人,但很热衷公益事业。妻子女儿如今都在香港,“再过几年,我女儿可能会担任本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我也会来协助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