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在京发布
10月16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会在外交办公大楼召开。
2018白皮书研究报告从2017年12月启动实施,历时9个月,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总数11126份。本次调查在华东、中南、西南、华北、西北、东北六个地区进行抽样,从愉悦、平和、烦乱、迷茫四个方面,对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进行了系统、持续的调查研究。从2015年“真探”、2016年“陪伴”、2017年“守护”,到今年探查亲子联结有效性,及对其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牵绊”。
今年的发布会举办以跨界交流、脑力激荡为主导理念的高峰论坛,上午的论坛围绕“理性、剖析、融合”进行话题设定,邀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国际计划儿童项目、国企、互联网公益新媒体等各方力量代表,共同探讨留守的现状与未来;爱佑慈善基金会儿童福利项目总监丁珊与各公益基金负责人探讨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中建二局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吴国辉与在场嘉宾共同交流如何从救助留守孩子到孩子的家长,实现家长教育,这才是治标又治本的长久之计;“科学队长”的VP丁灵平老师、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的央广主持人大铭、长腿叔叔信箱的项目总监张绍光与科学艺术家杨杨、江西贵溪象山学校孙校长共同探讨怎样的文化输送才是校园最美背景音。
活动中,嘉宾一起观看了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正正的世界》。该片导演文祥用细腻的镜头语言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感动,并希望以此片唤起更多公众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让人们通过影片了解到更真实的他们。
下午1点30分,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苏扬宣布开始,现场由央广主持人大铭、柳溪、卫东、青年演员胡辰、主持人苏扬逐一朗读一段留守儿童名为《我太爱那件礼物了》的作文,孩子稚嫩的语句极具感染力。这些作文来自白皮书非虚构写作环节中的“叙事写作”项目,其目的就是引导孩子回忆、重温与父母的幸福瞬间,为孩子们建立“心灵安全岛”。
活动现场,北师大教授李亦菲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据介绍,报告探索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联结影响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心理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帮扶提供依据。其中由调研数据提炼的看点非常值得关注: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留守儿童逆反期提前至小学五年级;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善于将真我一面掩藏;母亲与留守孩子多联系,能促进其对父亲子关系的缓和;对留守儿童心灵帮扶有效路径:提升核心自我评价与改善亲子关系……这些依据严谨数据得出的结论,不断重塑着公众的常规认知。李亦菲教授说:经过今年的调研结果,一个事实也浮出水面,对留守儿童心灵帮扶的有效路径只有两条,对内是引导其核心自我评价提升、对外是帮助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改善。
周浩导演专为此次发布会再次拍摄的留守儿童记录短片《棉花村的孩子》并在现场首播。纪录片主人公秀业的父亲,边玩手机边接受采访,他无暇顾及孩子除物质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这只是个缩影,大多数父母很难对孩子的前途给与指导性建议,表现出令人玩味的忽视。同时,留守儿童比例随着年级增长,数量逐渐降低,这个时间分界点出现在四至六年级。影片连续追踪的小凤,她的这段人生轨迹跟随着她的憧憬、懵懂、无助、辍学、徘徊,也在悄悄地无奈成长。
“上学路上”多年来一直在项目中摸索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此次发布会还重点推出了即将部署在许多乡村学校的升级版小雨点广播,即”小雨点广播平台“。在小雨点广播原有的基础上,联合公益伙伴共同发起建设中国乡村校园广播网,集成具备通识教育内涵的故事、音乐和知识,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心理健康,达成美育启蒙和人格养成,目标是希望帮助消除城乡教育资源落差。小雨点构造的“最美乡村校园背景音”,让乡村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得好。现场参与小雨点广播平台的众多儿童音频内容大咖,均获邀上台讲述了自己心中的“小雨点广播平台“,和参与此项公益项目的初衷。
之后,上学路上年度公益致敬“上善礼”颁奖典礼开始,上学路上5年多的发展路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这些温暖的同行者让公益人有了持续前进的力量,对于他们在各自领域为留守儿童帮扶做出的卓越贡献,上学路上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前路漫长,未来没有坦途,希望仍有大家同行,我们合力用行动温暖留守儿童的童年!
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刘新宇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媒体和个人能够参与进来,共同探索和推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早日解决。